育儿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育儿频道 >> 幼儿期(1-3岁) >> 幼儿早教 >> 正文

对孩子的哪些认识观点是错误的

http://baby.qm120.com2010-01-28 11:45:15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白纸 知识 塑造

  把孩子当做一张白纸,完全由来塑造,由于人只能创造出有限的几个模式,孩子可能会成为某个学科的学者,可能会成为天才儿童,可能会成为人们羡慕的优秀的人,也可能成为父母水平的模板,成为父母的复制品,唯独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人们都按照自己创造的模式来塑造孩子,那么人类就可以成为有限的批量生产的几个类型。

  把孩子当做一张白纸,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虽然会培养出少数获得成功的人,但是这些孩子却没有童年,在人群中找不到独特的自己,并很少为自己的独特特质而获得愉悦。还有可能因为这样看待孩子,造成孩子严重的逆反,或者潜能被扼杀。

  把孩子当宠物

  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有时候比宝宝还要小。

  宝宝都会说话了,他们还不会说话,他们会指着一只小狗,对孩子说:“宝宝看,前面有一个汪汪。”

  孩子在后面走着,在探索着自己身边的世界,妈妈却在前面做小鸟,快乐地又跳又蹦又飞翔。

  孩子看见一朵花蹲下来刚想研究,妈妈自己变成了孩子,在前面蹦跳着,说:“宝宝快跑快跑,看,妈妈能够着这个树枝,来,跳一下。”孩子说:“妈妈,看这朵花。”可能孩子从这朵花里得到了独特的发现和感受,想要去跟妈妈分享,但妈妈根本不管宝宝的需要,一把把花摘下来,逗弄孩子,让孩子来抓,孩子抓不住,妈妈还会继续逗孩子说:不给,不给,就不给……

  孩子正在看一个虫子,妈妈躲在草丛后面,孩子抬起头,发现找不着妈妈了,开始惊慌,妈妈却躲在一边偷着笑,孩子急得哭了,妈妈突然跳出来:哎,妈妈在这儿呢!哈哈哈哈……

  这样的把孩子当成了可爱的宠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宝宝的注意力从自己的发现中引出来,引到自己的行为和动作上,而自己的行为和动作对宝宝是没有什么发展意义的。而且这些表现出来的行为,让孩子搞不清楚成年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身体是大人的样子,动作却比儿童还要儿童。

  这样的在心理上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幼稚而可爱,有了宝宝以后就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宝宝身上,成天把孩子打扮得像个洋娃娃,给宝宝头上身上扎上许多饰物,好让自己看着赏心悦目,也让别人为此赞叹他们。这样的的确感觉到自己被宝宝愉悦着,他们更多地是让宝宝来愉悦自己,而不是更多地在考虑自己要给宝宝什么,宝宝需要什么。

  这样把孩子当做宠物,会给孩子造成自卑和人格扭曲,甚至恐惧,仇视社会。这样的孩子特别不信任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可信的,他不知道真实的情况会怎么样。他会用一种扭曲的心态去看别人或者去逗别人。

  认为孩子是麻烦

  有位妈妈自己很爱美,也很喜欢把孩子打扮成洋娃娃,给孩子穿漂亮的衣服。这天,她又给孩子准备好漂亮的衣服,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穿,非要穿另外一件衣服,非得跟妈妈反着来。这位妈妈哄了几句后很快感到厌烦,甚至跟孩子争执:这件搭配起来更好看!我给你选的这件衣服多好看啊。她越说孩子越不愿意,最后哭闹着把妈妈硬给穿好的衣服扯掉,不肯顺从。这下引发了大风暴,妈妈控制不住地大发脾气:不管你了!太讨厌!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然后怒气冲冲地给孩子她爸爸打电话:大勇!你女儿太不像话了,太烦人了!你也不要管你女儿,送给你妈管吧!我要上班去!我受不了了……

  另一位妈妈是上班族,这天,下了班要在家做家务,还有一大堆工作没完成,正焦头烂额呢,宝贝儿子跑过来要妈妈陪他玩,黏着妈妈不放。妈妈只好放下手头的事去陪,但是刚敷衍了一下,就想着自己有那么多没做的事情,急着要走。孩子拉着妈妈不让走,妈妈开始还跟孩子商量:宝宝要体谅妈妈,妈妈有很多事还没做,妈妈一定要走了,宝宝要自己玩……孩子就当没听见,拉着妈妈哼哼唧唧,靠在妈妈身上不离开,妈耐心终于到了一定限度。她试图掰开孩子的手去做自己的事,并大发雷霆:“妈妈今天这么多的家务都还没做完!你爹那个死鬼不知道死到哪儿去了!你这样非把妈妈累死!把妈妈累死了看谁管你!”“乖乖自己玩!妈妈去把工作做完再来陪你……”孩子大哭起来。妈妈一把把孩子推开:“哭去吧!”然后自己愤然离开,去干活。干了一会儿又于心不忍,回去对孩子说: “哭完了吗?哭完了睡觉。”孩子说不睡觉,又大哭起来。妈妈再次怒气冲冲,打电话给爸爸发牢,越说越气,竟然当着孩子的面在电话里跟爸爸大吵起来,然后把电话砸到了地上。这下,孩子吓得真的不哭了,妈妈却说:“你就像现在这样不哭了,妈妈就喜欢你了。你早点乖乖听话,妈妈就不会生气了……”

  这样的妈妈经常是情绪化的,自己心情好时,会觉得孩子是个天使;孩子乖的时候,就爱孩子,孩子不可爱时,有麻烦时,自己心情不好时,就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开始讨厌孩子,会把孩子当成麻烦。有些会尽量克制自己不把厌烦的情绪表现出来,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心里有了这种感觉,孩子也会感受到,于是孩子会自卑,有负罪感,会痛苦;妈妈跟爸爸发脾气时,孩子也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会一辈子都有负罪感;孩子长大以后,跟别人在一起,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

  如果这样长大的孩子是个女孩,在她成年后碰到一个**很喜欢她,她就会想:我哪都不好,他为什么会喜欢我呢?由此会造成孩子一辈子生活不幸福,低自尊和低自爱,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认为孩子是个麻烦的严重后果。

  认为孩子是上帝

  一家几代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孩子,父母又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出生以后,成了凤凰蛋,一家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珍视,到处看书,到处去接受新的教育观点,偶尔遇到某一本书说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就赶紧照着书上讲的去做。但是中国人从古到今没有提倡过对孩子尊重以及进行过爱和自由的教育,这些不知道对一个孩子怎样的表现才是尊重,怎样的行为才是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自由。

  有这样一位妈妈,每天和颜悦色地注视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立刻去满足,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目光里总是透出无限敬仰的神情。到了吃饭的时候,妈妈蹲下来,仰起脸,深情地对孩子说:宝贝,你想吃什么,妈妈去给你做。宝贝说:我要吃好吃的。妈妈马上说:好,好,好,妈妈去给你做。然后到厨房一通忙碌后端上来一份美味的食物,孩子看了看,一巴掌把碗掀翻,把勺子摔在地上,说:我要吃肯德基的炸鸡。妈妈马上说:宝贝,是不是妈妈做得不好吃,你很生气?好,妈妈去给你做炸鸡。妈妈又到厨房里一阵忙乎,炸鸡做好了,端上来,孩子吃了一口,将炸鸡摔在桌子上,说:“我——要——吃——肯——德 ——基——的——炸——鸡!”妈妈马上非常抱歉地说:对不起,宝贝,爸爸把车开走了,要很晚才能回来,到肯德基堵车,现在不好走,咱们星期天再去好不好?孩子说:不行!接着大哭。妈妈马上说,宝贝,别哭,别哭,我们现在就打的去肯德基……

  这类家长没有搞清楚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帮助,而且这个帮助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欲望,而是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建构起良好的人格状态和生活习惯,使孩子适应家庭的群体生活和社会的群体生活。这种适应群体的过程就是理解他人和体谅他人的过程。

  如果一味地顺应孩子,孩子永远无法认知他人的需要和他人的情感,所以也无法发现由于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和不快。这样的孩子会以为他是世界的中心,会以为周围所有的人都像爸爸妈妈一样把他当做上帝来对待。如果不像爸爸妈妈那样对待他,这个孩子会特受打击,特失落,会用伤害自己来要挟别人。

  把孩子当成上帝,这样对待孩子的方式会造成孩子不能成长起利他的精神,会以为全世界的人都爱他。一个没有利他精神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因为他无法为别人服务。他以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像他的爸爸妈妈那样去完全顺从他;当他进入团体,当他发现团体成员无法像自己的爸爸妈妈那样顺应他时,就会感觉到愤怒,伤心和生气,于是就会向别人发泄自己的情绪,最后被群体所遗弃。

首页12尾页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