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育儿频道 >> 学龄期(4-6岁) >> 儿童教育 >> 正文

怎么去教育孩子更有效果

佚名

http://baby.qm120.com2014-09-15 15:17:34 来源:全民健康网

  做为父母该怎样去疼爱孩子、教育孩子?这是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学习成长历程中,家长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在孩子日常的行为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父母家庭教育的成功或失败。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做父母的要真正做到懂孩子、教育孩子、珍爱孩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去珍爱孩子,教育孩子。

怎么去教育孩子更有效果

  一、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拥有道义上的“制高权”:一是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具有天然的教育权;二是作为父母,无不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三是作为父母,都想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似乎都拥有“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的教育强权,加上传统教育中诸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一些因素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试试说服教育。尊重孩子就是最终自己。答应还得事情就一定要信守承诺,这样孩子才更好的给你沟通。把孩子当作“伙伴”。“平等地位”就是在日常的教育中要与孩子协商,切勿把自己的教育意志强加给孩子。

  二、爱孩子就要知道孩子的长处与短处

  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心态,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在这样的教育心态下,父母对孩子的未来都充满了无限期望,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为此,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着盲目的“卓越”意识:在班里要做第一,在年级要做第一,在学校里也要做第一,否则,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没出息,就要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施加极大的压力

  在这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坚持的是一种“横向比较思维”,缺乏“自我进步思维”。说到底,左右家长们思维的就是“做人上人”的社会精英思维。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第一才是成功,第二就是失败。如此,教育不是在培育成功者,而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失败者。

  如何改变这种教育心态?家长们爱孩子,要懂得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自有其长处,亦必然有其短处。对待孩子的未来和期盼,应该持一种“理性思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更不能“攀比”,否则,会把自己的孩子逼进学习与生活的死胡同,进而患上学习失败恐惧症,轻者学习兴趣下降,重者导致厌学、逃学,直至到网吧、到校外青少年犯罪团伙中去寻找自己的“乐趣”和“自信”。

  不与别人的孩子比高低,只与别人的孩子比优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明白,天下的孩子都是公平的,你有所长,我有所长;你有所短,我有所短;美其所长,容其所短。知道自己的长处,弘扬自己的长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自信;明白自己的短处,知道人无完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理性。

  三、爱孩子就要让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有意义

  在当下的教育话语体系里,上小学是为上好初中,上好初中是为了上好高中,上好高中是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如此,在当下人们的教育词典里似乎已找不到“育人”二字了!教育的本质彻头彻尾地被异化了。在这种教育话语体系里,我们的教育上上下下都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孩子,就是学习的好坏,就是必修课程、考试科目、升学科目考试的好坏。在如此单一的评价标尺面前,学校与家庭必然联手制造大量的失败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人有勤奋好学的传统。在这种教育体系里,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家庭学习,都是强制下的学习,学生们要么是为家长而学,要么是为老师而学,要么是为将来的工作而学,而不是真正为自己内心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而学。因此,从整体上讲,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意愿非常低下,这与学生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麻木有关。教育不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意愿,这种教育必然是效率低下的教育,而要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意愿,就必须让孩子感觉、体验、认知到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是有意义的。

  四、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学习终生有用的东西

  我说过,现在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不少家长患上了教育近视眼病,而且病得不轻。在学校,只让孩子学习考试科目、升学科目,否则,就是不务正业;在家里,只让孩子做作业,上升学有用的各种辅导班,否则,就是荒废自己的青春年华;在社会上,孩子如果不做作业,不做卷子,而参加各种活动、搞社会实践,就是玩。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尽管家长、社会对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事不满意,但学校要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家长、社会上却有不少人反对。因为家长、社会都带着十分功利的眼镜看教育,与考学无关的,就抵触。在这种教育认知下,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与方法顾不上了,以至于学生的学习越来越事倍功半;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境界与追求教育顾不上了,以至于学生们眼界越来越近视,内在的学习动力日益枯竭;家长、老师们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越来越顾不了,以至于学生们越来越管不住自己,不看着他就不学习了。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