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家庭护理
http://baby.qm120.com2010-09-07 17:53:30 来源:全民健康网
早产儿家庭护理?宝宝是早产儿,在医院护理观察了很久终于可以出院回家了。这时候的你当然欣喜若狂,但又好像有点不知所措。健康的宝宝都要费尽心力,更何况是面对这个更加瘦弱的宝宝,那在家里,父母们究竟该如何更好地照顾早产儿呢?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大多数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早产儿的死亡率较高,因为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因此,大多数早产儿需要在医院治疗护理一段时间。当早产儿能自己吮奶并保证每日吸入量;在室内温度21~24℃下能保持正常体温;体重每日增加10~30克,并达到2300克以上;无并发症;不须吸氧,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等疾病症状,即可出院。 医生建议家有早产儿的家长,应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注意观察。了解早产儿的动作、智力发展,以便在问题出现时可以求医,作出适时的补救,将伤害减至最轻。 孩子出院后,身体仍然很弱,做父母的要非常小心地加以护理。 1、由于孩子吸吮力气不足,应耐心喂养:一般出院初期,一次喂奶多是需要30-40分钟。餐多量少及间断式(每吸食一分钟,将奶瓶抽出口腔,让宝宝顺顺呼吸约十秒钟,然后再继续喂食)的喂食方式,可减少吐奶发生及呼吸上的压迫。 2、注意保暖:对早产儿要注意保温问题,但保温并不等于把孩子捂得严严的,在家庭护理中,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一28℃,室内相对湿度55%一65%之间,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给孩子保温,但千万注意安全。婴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上、下午各测体温1次如最高体温或最低体温相差1℃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体温的稳定。当婴儿体重低于2.5千克时,不要洗澡,可用食用油每2—3天擦擦婴儿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皱褶处。若体重3千克以上,每次吃奶达100毫升时,可与健康新生儿一样洗澡。但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和水温。 3、保持宝宝清洁:早产宝宝的皮肤发育不成熟,很容易感染,所以给早产宝宝洗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卫生问题,更是预防宝宝皮肤感染的重要手段。学会一种科学健康洗澡方式,将让你和宝宝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时间:给宝宝洗澡比较好在喂奶后的一个小时;室温:适当提高室温,特别在冬天,室内温度一般要保持在26-28℃左右;水温:控制在40℃左右。妈妈可用自己手腕内侧测试水温,以不烫为宜;用具:不要用碱性较强的肥皂给宝宝洗澡,可适当使用婴儿沐浴乳 4、防止感染:早产宝宝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感染。因此和宝宝亲密接触前记得先洗手;同时,应尽可能减少他人探视,以防交叉感染。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此外,奶瓶等器具的消毒对宝宝也很重要。除专门照看孩子的人(母亲或奶奶)外,比较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看。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在给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时,要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或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5、保证充足有效的睡眠:早产宝宝通常每天要睡18至20个小时,良好的睡眠是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因此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舒适的睡眠姿势能促进早产宝宝的生长发育。爸爸妈妈应根据宝宝的活动规律、睡眠周期和喂哺需要制定每天的护理计划,换尿布、喂奶等应集中操作,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睡眠时间。睡眠姿势的摆放也应合理,让宝宝睡的更舒适。 6、精心喂养: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因为早产母亲的奶中所含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而且早产母亲的奶更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妈妈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喂养孩子,要想办法让孩子吃到母乳,或者想办法让孩子出院后吃到母乳。母亲要尽可能地与早产儿接触,如孩子住院的医院有母婴同室病房,妈妈一定要陪伴孩子住入母婴同室病房。对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孩子,妈妈要按时挤奶(至少每三小时挤一次),然后将挤出来的奶喂婴儿。也可喂食早产儿奶粉,以促进消化及增加营养吸收。 7、婴儿抚触:早产宝宝的神经发育不成熟,且自身的神经、肌肉活动较少。抚触给孩子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孩子大脑形成一种反射,这时孩子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当这种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和活动较多时,就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育。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可以减少哭闹,可以更好地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让大量温和的刺激通过皮肤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促使脑细胞活动增加,有利宝宝的智能发育、心理运动发育。 为早产宝宝进行抚触的方法基本与足月宝宝相同。妈妈要注意营造温暖舒适的环境,适当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注意眼神的交流,手法要轻柔。保持双手温暖、光滑,不留指甲。抚触时让宝宝仰卧,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仔细观察宝宝的表情,如有哭闹或其他不适,应调整抚触的方式和力度。注意,当宝宝生病及皮肤有感染时应暂停抚触。